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台灣當代史
TAIWA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歐素瑛 
課號
Hist1542 
課程識別碼
103 5124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14:20~16:20) 
上課地點
普202 
備註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A23: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領域。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taiwanes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當代歷史發展大要及特色。講授內容以近五、六十年來臺灣的政治發展、對外關係、經濟發展,以及文教、社會變遷等為主要內涵,並透過對於當代臺灣歷史書寫與文化論述的批評,討論臺灣史上之重要課題,期能培養學生整體而多元的歷史視野。 

課程目標
課程大綱
一、導論
二、新時代的來臨—戰後初期的臺灣
臺灣的接收
「光復」後的困境
二二八事件
三、威權統治下的臺灣
中央政府遷臺
戒嚴體制的建立
地方自治的實施
四、風雲詭譎—反對運動的發展
國際外交的演變
政治運動與民主化
解除戒嚴與開放政策
五、亞洲四小龍—臺灣的經濟奇蹟
戰後初期經濟的重建
美援與臺灣經濟的安定
計畫式自由經濟的發展
六、蛻變中的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教育文化發展
社會變遷
參考書目
一、政治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1994。
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北:華世,1987。
李筱峰,《臺灣光復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5。
王泰升,《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社,2002。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臺北:時報,1994。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1995。
洪金珠、許佩賢譯,若林正丈著,《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
1994。
二、經濟
自立晚報,《臺灣經驗四十年》,臺北:該報,1987。
賴澤涵、黃俊傑,《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1。
劉士永,《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稻鄉,1996。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1995。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王宏仁等譯,臺北:人間,1992。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濟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
自立晚報,1990。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
三、社會、文化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
1969)》,臺北:稻鄉,1998。
丁庭宇,《社會經濟變遷與人口轉型—臺灣經驗的生育行為研究》,臺北︰巨
流,1986。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臺北:
巨流,1986。
 
課程要求
1、出席及學習參與態度,10%。
2、讀書報告,20%。
3、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各3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導論 
第2週
  二二八放假日 
第3週
  新時代的來臨 
第4週
  中國化的開始 
第5週
  228事件  
第6週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第7週
  影片觀賞 
第8週
  威權體制的建立 
第9週
  地方自治的實施 
第10週
  國際外交的演變 
第11週
  政治運動與民主化 
第12週
  解除戒嚴與開放政策 
第13週
  戰後經濟的重建與美援 
第14週
  臺灣經濟的發展